【专题】铁流之源——乌拉尔厂厂史1
发布时间:2023-01-26 19:52:49 来源:哔哩哔哩

/01/

铁流之源

大家在关注坦克本身的同时,却很少关注生产坦克的厂家。


(资料图片)

专题的这几期,

我们将会为大家带来

乌拉尔车辆厂

的前世今生

1920年代中期,在五年计划中恢复了国民经济的苏联,终于有条件对红军装备进行更新换代。

1929年7月,苏联通过了第一个装甲车辆发展计划。在该项计划中,涵盖了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装甲汽车、自行火炮和其他特殊车辆。针对苏联装甲车辆设计领域的一片空白,他们提出了三个途径来快速提升他们的设计水平:

1.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装甲车辆;

2.派遣专家出国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3.直接引进国外相关人才。

这三个途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多炮塔重型坦克T-35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代表。其设计思路正是参考了1926年英国维克斯兵工厂重型多炮塔坦克A1E1独立号。

T-35坦克由布尔什维克工厂(列宁格勒)的KB35设计局进行设计。而T-35最早在1933年时,选择在了哈尔科夫厂进行生产。之所以选择哈尔科夫厂,是因为它在当时是苏联仅有的几个有维修生产坦克相关经验的工厂。早在1920年春天,在生产苏联自己设计仿造的各型坦克之前,哈尔科夫厂还称为“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制造厂”,这时的哈尔科夫厂就承担了对在战争中缴获外国坦克的维修工作,并持续了几年时间。虽然这些维修工作由于缺乏技术进展缓慢,但哈尔科夫厂在维修这些外国坦克的过程中,也算是积累出了自己的一套坦克制造维修的经验。(其实除了T35外,还有自行研制的T12,T24,参考FT-17的MS-1(Mobile Suit-1高达一型)等)

试验中的T35,1930年代

在30年代初,为了加快坦克工业的发展,引进更多坦克以及制造许可成为了迫切需要。由I.哈列普斯基领导的代表团从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M1940型坦克,其采用了能够轮履两用的克里斯蒂悬挂。可以说,克里斯蒂坦克的引进成为了苏联轻型坦克发展的万恶之源。

在克里斯蒂坦克引进后,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制造厂基于其研发了BT-2坦克。

N.M.托斯金领导设计团队(设计局编号HP3)在BT1(即克里斯蒂坦克的国产版)的基础上采用了装备37mm火炮的炮塔,以及改进的变速箱。1931年11月7日,在两辆BT-2完成了从哈尔科夫到莫斯科的长距离拉练后,N.M.托斯金的团队返回了莫斯科。

N. M.托斯金(Н.М.Тоскин)

BT-2馆藏实车以及图纸

1931年12月,新领导人费尔索夫成为总设计师,BT-2坦克在他的领导下取得进一步发展。在费尔索夫到达HP3后不久,他领导的设计局就有了自己的新编号:T2K(这里补充一点,这里采用的资料是乌拉尔厂自己出版的俄文资料,而在百度百科中说早在设计T12时,该设计局已经叫T2K)。与此同时,由I.S.别尔(И.С.Бером)领导的设计局被称为kb -35。后来,在1936年下半年,HP3被划分为两个编号工厂, No.183和No. 75。T2K也得到了新的编号:No.190,列宁格勒的kb-35设计局变成了No.520。

费尔索夫(О.А.Фирсов)

1930年代末的坦克测试小组合影

1932年,作为BT2改进型的BT5出现了。

BT5在1933年至1934间投产,换装了45mm坦克炮的同时也增加DT同轴机枪。同时采用了苏联国产的M5发动机取代美国发动机。也正因如此,BT5成为了BT系列大规模生产的型号之一,并参加了早期的一系列战争。

BT-5坦克设计图

名场面:飞翔中的BT-5

BT-5指挥坦克

右侧为阿列克谢恩科(И.Н.Алексеенко)1929年至1931年任哈尔科夫厂厂长

1934年,BT-7出现。

该型坦克在1934年到1939年投产。不同于BT5与BT7早期型的垂直装甲铆接炮塔,1937年型的BT-7坦克采用了焊接装甲并带有一定倾斜角度的锥形炮塔。装备了更先进的M17-TV-12汽油发动机。作为BT系列坦克的末代,参加过诺门坎战役、张鼓峰战役、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并在后续远东的一系列对日作战中,为解放我国东北立下过汗马功劳。

BT-7

BT-7A,搭载短管76.2mm主炮

1939年末,BT -7停产,183工厂开始生产BT -7系列的最后的改进型号BT-7M。这是最后一个费尔索夫作为总设计师开发的坦克。这款与所有早期型号的BT -7都不同,它采用了新开发并投入生产的V-2柴油发动机,也就是作为日后T34坦克”心脏“的同款发动机。

BT-7M

1936年12月28日,按照苏联重工业部的命令

米哈伊尔.I.科什金被任命no -190和no 183的总设计师,取代了在大清洗中受波及的费尔索夫。1937年10月,在他的倡议下,设计了一辆新坦克(主要是为了保护设计人员),工厂建立了一个新的设计局——kb -24。其中包括科什金本人在内的21人。

米哈伊尔.I.科什金(М.И.Кошкин)

同年,根据西班牙内战中BT坦克的表现,苏联装甲部队提出了对BT系列进行改进。于是在科什金的带领下,设计团队在bt -7的基础上,设计了a -20轮履两用坦克。其整体架构仍旧继承自BT系列,但在车身和炮塔上配备倾斜装甲。

该型坦克较BT7也仅取得了在性能指标上的微小进步,后续计划的A30则是将A20的45炮换为短管76.2mm炮,但是炮塔已无法提供足够的操炮空间,也承受不住76炮的后座力,因此项目被取消.

A20

A32则继承了A20的倾斜装甲布局,在先前BT系列坦克的使用经验上,轮履两用系统并不实用,最终决定只保留履带行驶能力,提高了可靠性与防护。武装上继承了A30的L-10U型76.2mm主炮。1939年12月19日,科什金向斯大林建议对A32升级后投产,获得了斯大林的同意。(亦有资料指出,A32在这次升级之前以T32为名义进行了少量生产,但该观点存在争议)

在这段升级中,A32在“不明显影响机动能力和综合性能的前提”下提升装甲和火力。科什金团队花了很多心思在权衡火炮装甲的单方面提升和其余性能的保持上。最终结果是将火炮改为L-11 76mm火炮,正面装甲由原来的30mm提升到了45mm。升级后,原型车编号也改为了A34。投产后,它获得了一个大名鼎鼎流芳百世如雷贯耳名垂千古前期打不穿后期被冲烂撅到三德子夹腚而亡的的名字:

T-34

A32

A34

A34(1940年换炮前)

A34(1940年换炮后)

为了确保生产,No. 183工厂集结所有设计力量联手投入T34的设计。在1938年12月16日,终于完成了t34坦克的最终设计。

1940年1月,两台T34原型车被生产了出来,科什金带着两辆车,一路从哈尔科夫开到莫斯科,充分验证了T34的可靠性,随后又投入到苏芬战争的前线。不过当到了前线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两辆原型车并未迎来他们预想中的首秀。随后T34的量产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图样设计工作于六月完成,第一批量产型于同年九月下线。

T-34(1941年型)

A20和A32的试验团队

站立者左侧是E.A.库尔奇斯基(Е.А.Кульчицкий),右侧是科什金

大合影

左到右:BT-7,A20,T34(1940),T34(1941)

经过射击试验的T34,1941年

设计者们清楚T34坦克的问题。因此,几乎在T34设计工作完成的同时,立即开始进行对T34的改进工作。

1941年上半年。升级后的T-34M坦克和T-44坦克项目已经成形。T-34M采用了扭杆悬挂,取代了T34原本继承自BT的克里斯蒂悬挂,减少了悬挂装置对车身侧面空间占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维护性。T-44(注意这款是1941的T44,和1945年的T44完全是两款坦克)坦克除了改进扭杆悬挂外,在车身布局也做了革命性的改变:前端安装了发动机变速箱,采用了中置并且横置的发动机(即整车布局由前至后为:驾驶员,动力,战斗室),节省了原本纵置发动机的空间。然而,这两款坦克的研发进度都因为卫国战争的打响而停止,所有的生产人员和资源都被派去生产t -34,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产量。这两个改进项目最终都没有到达原型车制造阶段,仅有木制模型做了出来。

(未完待续)

T34M

T44

参考资料:

乌拉尔厂80周年纪念册

维基百科

Tankencyclopedia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军事知识的

杂七杂八

犄角旮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