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琨:疯抢布洛芬无必要,中国相关原料药产能占全球1/3
发布时间:2022-12-24 23:47:48 来源:

题:疯抢布洛芬无必要,中国相关原料药产能占全球1/3

作者 黄琨 前瞻经济学人资深产业观察员


(资料图)

防疫优化“新十条”政策颁布之后,包含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有效止痛退烧成分等药物都遭遇抢购。而中国国内布洛芬原料药头部企业新华制药、亨迪制药也受到各路资金追捧,股价持续暴涨。事实上,中国并不缺少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的产能,相反,这些药物的生产,面对中国国内需求早已处在一个相对过剩的水平。

中国布洛芬原料药产能占全球1/3

以当下最受追捧的布洛芬为例。布洛芬从上世纪60年代研发成功,至今已有60年。

相关头部企业新华制药从90年代初期开始攻关,中期就已成功开发。经过几十年改进、创新,现在已非常成熟。

此外,作为目前全球布洛芬原料药龙头之一,新华制药从2016年起就不再公布其具体的产量和营收数据,且最后一次公布时只占其营收的9.15%,说明这个市场本身生产体量和波动都不太大。

虽然没有详细行业数据,但根据投行研报、上市企业招股书等多方信息对照,我们大致可窥见行业目前基础状况。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目前中国布洛芬原料药的产能在14000吨/年左右,占全球的1/3。

那中国国内对布洛芬的实际需求是多少?2021年,全国需求量只有1724吨,与每年14000多吨的产能相比,差出不少量级。且2021年的需求规模还是因为疫情出现了50%增长情况下产生。

另一种退烧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境况也类似,即大量生产产能长期空置,且实际产出远超中国国内需求,主供外国市场。

目前,对乙酰氨基酚的中国国内生产龙头企业是鲁安药业,年产能达到40000吨,但通常以70%产能计算产量,即每年可生产28000吨。鲁安药业也曾公开透露,其生产的扑热息痛原料等药主要出口销售至欧洲、北美等地区。

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实力,中国国内并不缺感冒退烧药的产能。之所以“抢药”会发生,并不是中国国内医药行业供需结构性问题,而更多的原因或许来自政策放宽后对病毒恐惧,造成的短暂恐慌性“挤兑”。

医药市场何时能恢复正常秩序?

这一轮恐慌式抢购,要远超人们想象。京东健康12月初的消息称,感冒用药、退烧、止咳、抗菌消炎类药物的7日成交额环比10月增长18倍;其中,成交件数前5名药品为连花清瘟、蒲地蓝消炎片、复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连花清瘟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2000倍。我们认为,药品流通渠道的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传递效率。

目前,药品从药厂到消费者或患者手中,除少数直销模式外,至少有“药厂→医药(批发、零售)公司→医疗机构、零售药店→消费者、病患”4个层级,如果将上游原料药厂商和制剂厂商分开,那么层级还会更多。目前,信息在不同层级间传递失真,已经影响到药品生产秩序的恢复。

有医药公司将目前的境况归咎于生产企业产能不足,不能满足市需求。事实上,本次市场药品显现供应紧张。虽然有防疫措施调整后实际需求上升原因,但背后主因是消费者短期的恐慌性抢购。即目前药物增长的销量主要以购买备用为主,而非真正的实际需求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预计,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感染率可能达到60%,也就是8.4亿人左右。按照大部分人通常服用2颗/天剂量,退烧服用上限3天算,每人需要6颗,总量就是50.4亿颗。

我们简单以布洛芬制剂14000吨/年的产量来初步测算发现我,仅需1个月出头,过往的布洛芬生产产能就能满足第一波疫情感染人群的需要。因此,哪怕药企不大量增产,之后退烧药市场自己也会“退烧”,因此不为满足实际需求的囤药更是没有必要。(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